一、出臺背景:從“大而不強”到戰略突圍
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,農業長期呈現“大而不強”的特征。盡管在糧食產量、農業人口規模等方面位居世界前列,但農業科技裝備水平、產業鏈韌性、國際競爭力等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。當前,全球氣候變化加劇、地緣政治沖突頻發、農業技術革命加速,中國農業面臨資源約束趨緊、生產成本攀升、國際競爭加劇等多重挑戰。在此背景下,《規劃》的出臺既是落實黨的二十大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”戰略部署的關鍵舉措,也是應對全球農業變局、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、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。
二、核心內容:分階段推進與多維突破
1. “三步走”戰略目標
《規劃》明確分階段推進農業強國建設:
1
2027年:農業強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,鄉村振興全面推進;
2
2035年: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,農村生活條件達到現代化水平;
3
本世紀中葉:全面建成農業強國,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收官。
這一目標體系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緊密銜接,體現了短期攻堅與長期布局的統籌。
2. 重點任務與創新方向
科技創新驅動:加強種業振興、智能農機研發、農業大數據應用,目標到2035年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占比超95%,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顯著提升。
綠色低碳轉型:推行耕地輪作休耕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、生態補償機制,構建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一體化保護體系,強化長江禁漁、黃河流域節水等措施。
產業融合升級:推動智慧農業、生物農業等新興業態發展,促進農業與信息技術、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,探索細胞工廠、人造食品等前沿領域。
城鄉協同發展:通過縣域經濟統籌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,實現“農業現代化”與“農村現代化”雙輪驅動,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。
3. 差異化區域發展路徑
規劃強調因地制宜,支持東部地區發展智慧農業和精深加工,中西部地區依托資源稟賦打造特色農業集群,構建“糧食主產區、生態功能區、特色優勢區”分類政策體系。
三、農業農村可能產生的深刻變革
1. 農業生產方式智能化
農機裝備智能化率提升(當前綜合機械化率75%)、農業物聯網普及(2023年農村互聯網普及率66.5%),精準農業將大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。例如,人工智能將用于土壤墑情監測、病蟲害預警,北斗導航技術推動無人農機規?;瘧?。
2. 農業產業鏈價值鏈重構
從傳統種植向全產業鏈延伸,冷鏈物流、農產品加工、農業服務業占比提升。規劃提出培育國際化涉農企業,鼓勵建設境外生產基地,參與國際標準制定,推動中國農業嵌入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。
3. 鄉村治理與生活品質躍升
農村人居環境整治(如廁所革命、污水治理)與公共服務完善(教育、醫療)將加速,城鄉融合政策助力農民增收,預計2035年農村現代化生活條件基本實現。
四、隱藏的戰略機遇與挑戰
1. 機遇維度
科技與產業機遇:智慧農業裝備、農業生物技術、數字農業平臺等領域將催生萬億級市場;
綠色經濟機遇:生態修復、碳匯交易、循環農業技術應用前景廣闊;
區域發展機遇:中西部特色農業區可能成為投資熱點,“農業+文旅”“農業+康養”等新業態潛力巨大。
2. 挑戰與應對
技術轉化瓶頸:需解決科研投入不足(2022年農業生產信息化率僅27.6%)、小農戶與技術應用銜接難題;
國際競爭壓力:需突破農產品成本高、品牌溢價低的困境,增強大豆、玉米等關鍵品種自給能力;
資源環境約束:耕地保護與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仍是長期課題。
五、結語
《規劃》不僅是一份行動綱領,更標志著中國農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、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、從內向發展向全球競爭的歷史性跨越。其實施將深刻重塑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,為鄉村振興、共同富裕提供核心動能,同時也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。未來十年,政策紅利、技術革命與市場需求的疊加效應,或將催生一批農業科技“獨角獸”和世界級農業企業,開啟中國農業的黃金時代。
內容來源/網絡新聞資訊(侵刪)